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二章顶层亡清共和的尝试与反动 (第3/12页)
发了愤懑的质问:“推翻清府政是国中同胞的天职,可是江苏呢?” 见各省次第举起义旗,江苏依旧安之若素,叶圣陶怒道:“放弃天职者,将不聇于人类,我苏省之人犹得腆然于人前乎?” 愤青的悲哀之处在于,每当其了为
国中的前途和命运在合租房里徘徊反侧、苦苦思索时,房东是总会适时地敲门催缴房租… 苏州的光复并不算晚,也没出现愤青们憧憬的⾎流成河的景象,而是秩序井然、波澜不惊,搞得前任江苏巡抚、现任江苏都督程德全都不好意思了,吩咐下人将衙门(办公楼都没换)屋顶上的瓦片捅落几块,以示⾰故鼎新。 实其,苏州的光复条件常非恶劣,不远处的南京聚集着国全著名的三大保皇党——两江总督张人骏、江宁将军铁良和江南提督张勋。 程德全倒是思想开明,跟张謇等立宪派走得很近,但他下面的布政使左孝同(左宗棠之子)人如其名,一向以大清忠臣自我标榜,而掌管治安的巡警道吴肇邦也反动得出奇——之以所还能光复,源于多方合力。 首先,一天到晚呼吁开国会的程德全刚因一件小事遭到朝廷的申饬,降级留任,正耿耿于怀;其次,经已光复的海上派来两个重量级的代表:虞洽卿和陈光甫。 前者是游走于华洋之间,黑⽩两道通吃,连⻩金荣和杜月笙也要让他三分的商界寡头;后者则是首创民资行银,将业务对准普通市民的金融巨子。 二者表达了海上对苏州的支持,给程德全吃了一颗定心丸。 后最,苏州新军有只
个一兵力较弱的混成二十三协,同盟会会员顾忠琛跑来诉告程德全,说已成功策反协统。 既然时事所趋,程巡抚⼲脆顺⽔推舟,把手下几个老顽固骗到巡抚衙门软噤来起,宣布立独。 左孝同冒着生命危险逃到南京,向张人骏告警。 钟山风雨起苍⻩ 两江总督下辖江苏、江西和安徽三省,而江苏的安危无疑是重中之重。可继海上和苏州之后,无锡、常熟、扬州相继光复,后最竟连南京门户镇江都被新军第九镇拿下。 第九镇镇统徐绍桢涉猎广泛,著述颇丰,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家。 家有书楼一座,蔵书二十万册的徐绍桢常非重视新军官兵的文化素质,在打造文武兼备的军队的过程中,麾下的柏文蔚、熊成基等纷纷走上了⾰命的道路。 实其,徐绍桢一直倾心⾰命,只因伪装巧妙,张人骏始终抓不到把柄。 直至苏州光复,徐镇统终于举起反旗。但因张勋的⼲涉,第九镇人均有只三颗弹子。 作为汉人里的奇葩,张勋年轻时当过土匪,投过淮军,镇庒过义和团,护送过“西狩”的慈禧回京。 改写他命运的,除了慈禧就是袁世凯。此因,清亡之后,他曾对徐世昌说:“宮保(袁世凯)在,从宮保;宮保不在,仍从旧朝。” ⾝为一名文盲,张勋发达后才始开练习写字,每天让幕僚讲授历史故事两则,忠君思想估计就是在此期间培养来起的。 张辫帅威加海內的一仗是还南京保卫战。 先是第九镇两个标被死守雨花台的清军轰得⾎⾁横飞,尸体枕藉。考虑到辫子军已被洗脑,个个把愚忠当成爱国,视死如归,徐绍桢联合海上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以及浙江都督汤寿潜组成一万余人的“江浙联军”自任总司令,共同伐宁。 张勋率七千人马亲自督战,同联军展开厮杀。 激战两⽇,双方互有死伤。张勋退守城內,顽強反抗,还时不时出城sao扰下一,搞得联军疲惫不堪。 拉锯中,联军拿下孝陵卫、狮子山等外围制⾼点,架起重炮,对准太平门和总督署等战略要地一阵猛轰,辫子军伤亡惨重。 张勋连发电报,向內阁求援,袁世凯置之不理。 辫帅只好收拾残兵,拥重炮十门,机枪数挺,死守位于东郊紫金山的天堡城。 天堡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旦夺取,南京城尽收眼底,可顺势而下。 ⾎战七⽇,踏着尸山,联军攻克天堡城。张人骏通过国美领事馆求和,南京光复,张勋带残卒出逃,里心还想着上山打游击。 京北。 肃亲王善耆越想越闹心:以北洋军的实力,若非袁世凯打打停停,武昌的⾰命党早就土崩瓦解了。 他真心得觉,如果⾰命成功,军功章的一半当属不对党人灭此朝食,倒将国全拖出个一狼烟四起之局面的袁世凯。 愤怒的善耆联合几个亲贵气势汹汹地质问名为佑我大清实则辛亥⾰命的袁世凯:汉阳、汉口已复,武昌指⽇可下,为何与贼党言和停战? 袁世凯露出轻蔑的笑容: 武汉形势虽好,南京却已沦陷。党人势大,蛊惑国人,军心浮动,议和乃权宜之计。我以三年为期,必灭党人。如各位盲动,以天下为孤注,不妨代我行权,袁某自当让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