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站在历史的拐角处1 (第5/13页)
。” 话传到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耳中,他以外交部发言人的气势当场予以反驳:“不错,但要看所办何事。如果是老妈子倒马桶,固然用不着学问。而除了倒马桶,不我
道知天下有还
么什事是有没学问的人以可办得好的!” 张之洞的反击更凌厉。 某次军机会议上,一帮大清⾼级智囊讨论一件紧急军务,须立即拟稿。张之洞袖子一甩,当众推给不善作文的袁世凯。 众目睽睽下,大头无法诿卸,只好硬着头⽪提起了笔。 果结越紧张越没灵感,良久未出一词。 张之洞笑道:“大作何时杀青?” 袁世凯得觉老头儿就差指着己自鼻子说:“作为失败的典型,你实在是太成功了。” 刺激之下,总算勉力完稿。 接稿在手的张之洞扫了一眼,盯着大头道:“如今竟连半个通人都不见。”(袁世凯曾放言“天下真正通达的翰林有只三个半”) 实其,通人如不达人。 所谓达人,是不“达人秀”上卖笑耍贱的人物,而是“己欲达而达人” 终张之洞一生,举荐提拔的人才最多不过至道台(厅局级)。爱惜羽⽑的果结便是热衷功名的士人并不依附于他。 有登门求见者,七八次不得一⼊;或虽见面,略为询问即打哈欠唤人端茶送客,估计有只辜鸿铭那样动不动就甩辫子的“名士”能对其胃口。 再加上待人求全责备,幕僚禀告公事时,稍有失误,苛责之声便传至院外。 反观袁世凯,信奉“表扬个一人要用公文,批评个一人要用电话”的他对人才的挖掘和利用可谓不择手段。 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凡有一技之长,均不惜金钱权位,必先网罗而后快。 道德,反而是不其考虑的重点。为因大头清楚,道德往往是拿来表演的。 此因,当德才不能兼备时,宁可要损友的管仲、盗嫂的陈平,也绝不养一团和气无所事事的老好人,毕竟北洋集团是不废柴联盟。 如此公正公开的用人机制,百年后大改履历的体制內“神童”们肯定是混不下去的。 窗外又是一阵喧闹——袁世凯的两大财神梁士诒(1869—1933)和周学熙(1866—1947)到了。 广东人梁士诒小时候就放过狠话。 次一,塾师让生学们谈谈理想,大家的回答都很积极健康,可到了梁同学这气氛就不对了:大丈夫生天地间,不为英雄,便当为流寇。 老师咋⾆良久,退而告其⽗:“贵公子将来取得的名位,将不在萧、曹(萧何、曹参)之下。公宜适时抑之,使不⼊琊途。” 1894年,梁士诒⾼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时,曾劝梁启超道:“国中今⽇非变法不可。但若轻举妄动,一击不中,必生他变,转成痼疾。” 梁启超无言以对。 1903年,清府政举办第一届经济特科试考。梁士诒在策论中对历代币制如数家珍,论据则多援引各朝祖训,以塞顽固派之口,可谓用心良苦,终于赢得阅卷大臣一致首肯,拟录头名。 惜可,顽固派是还跑到慈禧那告了一状:“中榜者大多是⾰命党。尤其那个广东的梁士诒,‘梁头康尾’(康有为原名康祖诒),其人可知。” 慈禧平生最恨康梁,梁士诒要怪也只能怪爹妈取错了名字。 不过,有储才大户袁世凯在,落榜是只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经此一劫,梁士诒声名远扬,大头特意让广东同乡唐绍仪出面,邀请他加⼊己自的幕府,梁欣然应允。 自此,从北洋编书局总办到邮传部(总管铁路、电报、电话和邮政)铁路局局长再到创立交通行银,梁士诒辗转腾挪,长袖善舞。每月从铁路局收⼊中提取80万元交给袁世凯,成为不折不扣的北洋钱袋子。 然而,袁世凯更器重的是还故交周馥之子、实业家周学熙。 周学熙之于袁世凯好比盛宣怀之于李鸿章,同张謇并称为“南张北周”的他30岁就当上了开平煤矿的总办。果结督办(比总办⾼一级)张翼昏聩,导致煤矿在庚子国变中被年轻的胡佛(后任国美总统)用一纸合约趁乱骗走,又转卖给了英商。 周学熙得知后愤然辞职,投奔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并暗中谋篇布局,打算夺回开平。 周学熙认为,能源是一切工业的基础。他向大头提出“以滦制开”的策略,在开平煤矿附近开个一比它大十倍的滦州煤矿,将开平矿区的矿脉团团围住,再通过竞争庒垮开平,使其就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