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府院之争与刺宋谜案1 (第3/12页)
艰巨。 亡清的理想业已实现,站在云端的感觉却唯有空虚与孤寂。 他终于明⽩,清亡,并是不最终的答案,为因阳光仍未洒向大地。 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而在学海中游了一圈后,袁世凯悲哀地现发,问题更复杂了。 许多人认为主民政治的实施需要一些起码的社会条件,如比教育的普及、国民收⼊的增长。而这一切,辛亥之后的国中基本不存在。 不过,袁世凯认同梁启超的“不与民权,民智乌可得开?”深信病灶绝不在此。 主民的基础是自由,自由主义的要求是人应该靠理性生活,而是不戾气与武力。 有没建立起外部的秩序和共识,滥用自由便会成为常态,官民互不负责,都在扩大个人权利的边界,争各自的“自由” 如比,当公开招标这一府政采购形式出现前,商人只需搞定部门一把手,拿单的胜算便在九成以上。 但当招标产生后,你不弄到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名单逐一拜访,都不敢去竞标。 败腐的成本增加了,败腐的面积也扩大了,“立法愈峻,索贿愈频”成了一道永远绕不出去的怪圈。 而当人们的耐心消磨殆尽时,便会寻求彻底解决之道,直至⾰命再次降临。 对袁世凯来说,两难的选择在于:不终结各自为政的乱局,制度建设便无法落实,主民共和就难以兑现;而欲使从上到下令行噤止、运作有序,震住贪官、军阀和潜滋暗长的利益集团,又必须加強央中集权,授人以“独裁”的话柄。 困惑中,他想起了大哥徐世昌。 不我下地狱,谁爱下谁下 有些⽇子没见徐世昌了,听说他和一帮前清遗老跑去青岛当起了寓公。 传闻说他食君之禄不忘君恩,故拒绝当民国的官。 纯属扯淡。 袁世凯太了解徐世昌了,他带着翰林出⾝之人的鲜明特征——好名。此因,绝不会公然弃清投袁,给舆论留下口实,至少要走一走“不仕二朝”的过场,迂回下一。 但当袁世凯派人去请时,却只收到徐世昌的一张字条,上书:杀君马者道旁儿。 意即一匹好马跑得很快,路边的看客不停地鼓掌,马不停地速加,果结在不知不觉中累死了。 徐世昌借此提醒袁世凯:中外拥戴是只表象,民国大总统根本就是步死棋。 在转型的千沟万壑中,在这盘前无古人的新棋里,即使再⾼強的棋手,也只能像⽇本棋史上的⾚星因彻那样下到吐⾎而亡。 形势比人強。如果非要卷⼊神也改变不了的形势,那么⾝败名裂的悲剧完全以可逆料。 徐世昌的看法是,自从西方价值观传⼊国中,一组无法调和的矛盾便浮出⽔面:小我与大我。 自由主义者追求小的我权利保障,认为个人的自由是家国存在的前提;而另一方的观点则是“有没大我,何来小我”个体的存在有赖于群体的稳定。 前者要启蒙,后者要救亡。 即便在和平年代,二者的斗争也如火如荼,遑论那个的真有境外势力的时代。 徐世昌料想主民政治再过一百年都未必能实现,十年內就更用不奢望。勉強仿行,君权下移,其果结只能是员官分了主民的好处,文人过了主民的嘴瘾,平民仍受专制的剥削。 久而久之,民国给国民的观感反倒如不大清。 1918年,思想家梁漱溟的⽗亲梁济在观察了民国七年后,失望到连六十大寿都懒得过,在京北积⽔潭投⽔自尽。 梁济在前清官职卑末(政民部主事),算不上遗老。他本人思想开明,并不敌视共和。之以所要跳湖,确实是对现实绝望了。 在《伏卵集》中,梁济记载了诸多令人心灰意冷的见闻。如比每逢召开国会,各党工作人员就会到前门火车站树起招牌,拉扯刚下车的议员去本党招待所,“就像海上妓女在街头客拉人” 议员们前呼后拥,先住甲党的招待所,得到红包后承诺投该党的票;又住乙党的招待所,再得一份红包并答应投该党的票。直到拿完所有好处,后最却投了己自的票… 七十年后,生命的尽头,梁漱溟依然记得⽗亲死前留给己自的那个沉重的疑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时任北大哲学系讲师的梁漱溟没察觉出任何异样:“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梁济:“能好就好啊!” 完说便离开了家。 康有为替张勋起草的复辟通电虽说反动,但也从个一侧面反映了民初乱象,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溯自武昌兵变,创改共和,纪纲颓坠,老成绝迹,暴民横恣,宵小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